育灵童军博大型讲座专题之一:让经典诵读重植文化之根
发布时间:2004-07-05

 

访育灵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胡长乐博士

    育灵童教研中心6月26日、27日连续两天在军博举行的“儿童经典诵读与早期教育”大型讲座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从活动的盛况和巨大的社会反响来看,“经典诵读”正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带着人们关心的一系列相关问题,笔者走访了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育灵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胡长乐博士。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儿童经典诵读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胡博士(以下简称“胡”):人具有两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一种是记忆力,一种是理解力。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0——13岁的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达到其一生的顶峰,而理解力则发展缓慢;13岁以后则恰恰相反,记忆能力逐步衰退,理解力获得迅猛的发展。基于此项研究成果,我们倡导在0——13岁的儿童之间,利用他们的超强记忆能力和“海绵”式的吸收能力,进行以经典名著为主要内容的诵读活动,以达到开启智慧、开发潜能、塑造人格和学习语言的目的。

记: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背诵经典呢?

胡: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金子。 经典,当然是那些不随时空的改变而褪色、经受了历史长河的反复淘洗与筛选后流传后世、为古今中外的知识分子所公认的最好的书。它言辞简约而博大精深,直探人性的本源,作为人类智慧和知识的源泉,无疑代表了人类文学、美学、思想、哲学等诸多领域的最高成就。因此,让孩子接受经典教育,无疑是在生命的初始阶段就使其站在一个高起点上,在未来的岁月里能“一览众山小”。打个简单的比方,就好比先让一个人读了大学,然后再让他面对中学与小学的题目,效果自然想象得到!

记:孩子毕竟还小,经典诵读包括那么多篇章,他们能消化得了吗,这会不会是“填鸭”?

胡:“填鸭”指的是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有限硬往里面塞,而0——13岁的儿童正处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他们的记忆特征是像“海绵”一样的全方位吸收,好比一头饥肠辘辘的的饿牛,在记忆上经常是处于“饥饿”状态。儿童学习知识也像是牛的反刍,可以在吸收能力强的时候先“吃饱吃好”,然后再用一生的时间去消化吸收。孩子接受经典也是如此。

记:目前全国儿童经典诵读进展情况如何?

胡:势头良好。几年来,北京、天津、上海、湖北、福建、广东、河南、山东等省市都已颇具规模,目前已有400多万的孩子在“读经”中受益,受到老师、家长及社会各界关心文化教育事业人士的普遍关注和热情支持。

记:从宏观层面来看,儿童经典诵读的意义何在?

胡:主要有两点:一,以开启智慧、开发潜能、培养人文底蕴、塑造健全人格为主要功能的儿童经典诵读能被尽可能多的相关人士所接受,在全社会蔚成风尚,对我国固有的单纯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和全面人格提升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会形成一个冲击,从而有利于新的教育体制的建立;二是对传承传统文化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白话文运动的矫枉过正及历次极“左”政治运动的影响,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出现了一个严重的断层。众所周知,一个民族只有在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优秀的外来的文明成果,才能为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推行儿童经典诵读活动,让孩子从小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以便在日后的成长中能随时从孔孟之道、老庄之学那里汲取足够的智慧和养料。

记:在儿童经典诵读过程中,家长们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您有什么要提示他们的吗?

胡:第一,我担心有些家长可能会一曝十寒,不能坚持下来。有些人听完讲座后深有同感,短期内也有一定的热情,但时间一长就松懈下来,以种种理由把“经典诵读”搁置一旁;第二种情况则相反,他们恨不能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就满腹经纶,从而在施教过程中急功近利,结果不但事与愿违,还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管一曝十寒还是操之过急,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其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儿童经典诵读作为一项长期的“渐进”式的文化工程,要在朝夕之间就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倡导的态度是顺应自然,既保持适当的导向,又不过于强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于“无心插柳”处“柳成荫”。

记:这已经是育灵童在军博开展的第二次大型活动了,两次讲座您都是主讲人,请问您有什么感受?

胡长乐博士在回答家长问题

胡:从这两天现场的反映可以看出,儿童经典诵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们亲身参与和实践,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好事。但这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如何通过读诵经典全面培养优秀人才,怎样让更多的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等等,都是我们以后要努力解决的课题。

记:您认为学校在“儿童经典诵读”中应起什么作用?

胡:从现行的教育制度看,学校在教育事业中依然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家长都反映,只要学校有类似课程,在家庭开展的难度就会小很多。当前虽有一些学校的参与,从整体来看,“儿童经典诵读”远未进入当今教育体系的“主渠道”。我希望有朝一日,这些历久弥新、散发着智慧幽香的文化典籍能够真正从“民间”走向课堂,让学校重新响起断绝近百年的弦歌之音。到那时,离我们民族文化的复兴也就不会遥远了。